劳模精神是什么?奋斗者用行动诠释时代答卷,致敬拼搏力量!
34岁的徐梦桃,又一次站在领奖台上。
这次,她不仅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,还带着她的初心和执着继续踏上征程。
就在领奖前夕,记者见到了这位中国雪上项目的传奇人物。
她刚刚完成了亚冬会的比赛——两金一银的战绩让她成为赛场上的焦点,但徐梦桃的故事远不止于此。
她的一句话震撼了无数人:“人生能有几回搏,拼搏是值得的。”这句座右铭,是她20多年冰雪生涯的真实写照,也是劳模精神的深刻体现。
回顾徐梦桃的职业生涯,它可以说是一部奋斗者的史诗。
1990年出生的她,从体操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,徐梦桃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艰辛。
4岁开始学习体操,12岁转战雪上项目。
这个转型并不轻松,特别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训练,比想象中枯燥得多,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反复练习。
她回忆说:“年少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每天重复训练,重复到麻木。”但麻木从未让她放弃,反而成为一种锤炼意志的方式。
自2007年进入国家队以来,徐梦桃就被寄予厚望,可她的奥运冠军之路却充满波折。
从2010年的温哥华,到2014年的索契,再到2018年的平昌,她一次次冲击梦想,却总是差那么一点点。
在索契冬奥会,她是夺金呼声最高的选手,但最终仅收获一枚银牌。
那时距离她的梦想——奥运金牌,只剩一步之遥。
然而梦想并不会因为努力而轻易实现。
就在她期待着下一个四年时,命运给她的却是一次严重的膝盖伤病。
2016年,徐梦桃接受了手术,切除了70%的半月板,距离平昌冬奥会仅剩两年。
艰难的康复训练让她几乎崩溃,但她依然咬牙坚持。
2018年,她出现在平昌的赛场上,却遗憾无缘奖牌。
很多人会问,这样的挫折会击垮一个人吗?
但徐梦桃用行动给出了答案:不会。
她的信念来自一句话:“拼搏是值得的。”平昌冬奥会之后,她再次投入备战,北京冬奥会成为她人生最大的赌注。
四次手术、无数次复健,她付出的代价几乎超出常人想象。
2022年,当她站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的赛场上时,面对最后一轮的动作选择,她选择了最难动作。
这是一次高压下的决定,几乎没有任何人能保证成功。
但徐梦桃做到了——108.61分!
赛场上的掌声沸腾了。
网友们刷屏称她是“钢铁般的意志”,而她用动作回应所有质疑:“梦想能照进现实,奋斗是青春最美的底色。”这枚金牌,不仅是她个人的胜利,更是中国自由式滑雪项目的历史性突破。
徐梦桃的故事不仅感动了体育圈,也让无数普通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。
社交媒体上,有网友评论道:“她不是简单的体育明星,她是拼搏精神的代名词。”还有粉丝写道:“徐梦桃让我想起那些为梦想拼尽全力的人,她的故事让我相信,失败不可怕,坚持才是王道!”
徐梦桃的奋斗,是劳模精神的缩影。
而这样的劳模精神,远不止在体育领域闪光。
在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,刘小清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。
从普通教师到特殊教育的坚守者,她用25年的时间陪伴着一群听障、智力障碍、自闭症、脑瘫等特殊儿童。
比起徐梦桃的赛场冲刺,刘小清的奋斗显得更平凡,但却无比真实。
当初,仅仅两个月的手语培训就让她上岗,这让她很快就遇到了沟通障碍。
一次摔伤的意外,让她看到了孩子们的真心,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。
从此,她开始用全部的耐心和努力与孩子们沟通、教学,甚至将送教上门作为自己的承诺。
这些年,她和团队践行着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原则,把特殊教育的温度带到最偏远的角落。
徐梦桃与刘小清的故事,折射了劳模精神的多样性。
从竞技体育到教育行业,再到科技与医疗领域,这些奋斗者都在普通岗位上书写伟大。
工程师黄剑湘帮助中国在特高压输电领域实现科技突破,司法工作者章春燕用春风般的情怀守望公平正义,医生秦贵军以38年医海人生接诊40万患者,成了无数基层百姓心中的信任之选。
他们的奋斗,直抵人心,也让我们思考:劳模精神究竟是什么?
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六个词概括——爱岗敬业、争创一流、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、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。
这些词看似简单,却是无数劳动者的真实写照。
当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,这样的精神更显珍贵。
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,也是时代前进的标杆。
你怎么看徐梦桃的故事?
拼搏和坚持是否总会带来回报?
或者你还有其他关于奋斗者的故事想分享?
欢迎留言,一起讨论!
